非遗学科新进展!冯骥才:正式启动教材编写
非遗学科新进展!冯骥才:正式启动教材编写
2022-04-28 20:23
“我们现在进入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就是‘非遗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事件。”4月28日下午,在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上,著名作家、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郑重地说。
冯骥才去年10月,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代码99F1)落户天津大学。这次会议既是启动非遗学科教材编写,也是向社会披露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最新建设进展。据悉,首批非遗学科教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民间文艺学教程》《传承人口述史教程》,未来还将启动文化遗产学、田野调查方法、传统村落保护等各类教材的编写。“‘非遗’是伟大的不可再生的历史财富,但它是活态的,它的文化精髓需要代代相传,只有学科建设才能实现这样的保证。”冯骥才说,“我经常想,我们在做的这件事就像建一个大厦,编写教材也是一块砖,我们要把每一块砖放正、放好、放实、放稳,这样我们的大厦才能盖起来。”
4月28日下午,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举行。自本世纪以来,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界和学界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整理、保护了中华大地上浩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为迅速消减的传统村落建立了一批文化档案。据《光明日报》报道,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1557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有6819个。但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则令人揪心:“十二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才的缺口有10万人之多。
冯骥才对杨柳青年画艺人做口述访谈去年10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通知,批准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学位授权点名单,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代码99F1)落户天津大学。该学科的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进入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全新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事业由此从“抢救性保护”进入“科学保护”的新阶段。据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方面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及其历史、风俗、审美方式、价值体系、传承人群以及科学保护、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混融交叉的学科。
冯骥才调查广西南部的侗族鼓楼在冯骥才看来,高校里有三件事对培养非遗保护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一是教材编写,二是培养目标的确立,三是就业出路的畅通。对于其中的第一件事——教材编写,此次会议正式成立了天津大学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冯骥才担任编委会主任、系列教材总主编,潘鲁生、向云驹、苑利、顾军、方明、唐家路等12位专家担任编委会委员。首批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民间文艺学教程》《传承人口述史教程》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向云驹,教育部高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艺研究所所长唐家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郭平,分别担任三卷教材的主编。
据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力求涵盖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的主要领域,填补非遗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空白。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成立教材编辑室,首批三卷教材拟于年内完稿,新学期即可在教学中使用讲义。
冯骥才(中)冒雨进村调查河南滑县的年画在会上,冯骥才再一次阐明了非遗学学科设置对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和非遗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教材工作对非遗学学科的重要价值。在教材编写之外,他还提出要找到非遗学科的独特教育方式,同时注意将教育与培养目标相结合——所谓培养目标,一是非遗研究人才,一是非遗管理人才。“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个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命运的学科和事业做好。”会议最后,冯骥才说了这样一句话。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