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 分类

    分类

  • 何谓陶


       陶器在中国有上万年的历史,原始人类在使用火在地上烧烤食物,发现地上经过火烧过以后,变得特别硬,启发了人类用火烧制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它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先民都是独自发明陶器的,只存在造型、烧成温度和发明不久的以后在装饰上等差异。陶器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载体。我国陶器的起源呈现出多源统一性。它的出现时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同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其他手工业的发展,陶器对青铜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始(距今1万年前)出现陶器,由于当时生产剩余、农业生产、定居生活、熟食等情况给这种新兴的陶器提供大量需求,并且火的使用和土的可塑性给陶器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陶器制作的第一个要素是对土的认识。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粘土,源于人类对土壤性质的知识。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土的多用途及其物理特性—湿润时有延展性或可塑性,而干燥或加热时则变硬,且容易获取,这就使粘土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且有多方面用途的原料。

       黏土是长石质黏土矿石在自然界经过风沙、流水甚至地壳运动,多次搬运并沉积而生成,因其在漫长的生成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杂质,材质较粗糙,形成了陶泥的主要原料。因其杂质含量高使它的烧制温度降低,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到1150左右,因此烧成后的气孔率高,收缩率大,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备受饮茶爱好者推崇。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以减少收缩。这些制品的烧成温度变动很大,要依据黏土的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与多少而定。以之制造砖瓦,如气孔率过高,则坯体的抗冻性能不好,过低又不易挂住砂浆,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间。烧成后坯体的颜色,决定于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烧成气氛,在氧化焰中烧成多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中烧成则多呈青色或黑色。我国建筑材料中的青砖,即是用含有Fe₂O₃的黄色或红色粘土为原料,在临近止火时用还原焰煅烧,使Fe₂O₃还原为FeO成青色,陶器可分为普通陶器(cmmon pottery)和精陶器(fine earthenware)两类。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砖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体的制品等。

        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的彩陶文化,给了先代人许多学习参考甚至拷贝机会。凤凰卫视的logo就是拷贝五千年前大地湾的彩陶。看下面右边下面3就是原样。右下四就是太极的原样。4鸟纹变化1.png

     公元前2500~前2000年历史的龙山文化是以黑陶为礼器引出的后世“尚黑”文化与权力象征的转换,黑陶不像彩陶以复杂的纹饰取胜,典型的黑陶是用光滑的卵石把半干的陶坯表面抛光后放入窑内烧制。在烧成时,因为窑内氧气充分,红胶土中富含的铁元素通常会烧出土红色。如果改用还原焰烧制,需要人为干预,在烧成后期封闭窑炉造成窑室缺氧,在缺氧的情况下,窑室内大量的碳元素与陶器中的氧化铁发生反应,不仅红色氧化铁的氧分子被碳元素析出还原成黑色的氧化亚铁,烟雾中大量的碳黑也会吸入并附着在坯体表面。渗碳是黑陶烧制最重要的一道工艺,陶器坯体由于大量水分的排出、有机物的分解等,其内部空隙处接近于真空状态,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黑烟中的微小碳颗粒得以逐步渗入陶器的表层,致使陶器外表发黑、致密,陶以这样一种单纯质朴但精工细作的极致,开启了中国工艺审美极为重要的一步。

     许慎的《说文解字》所释“黑,火所熏之色也”。如果彩陶只是通过烧成把制作器皿固化的一种自然方式,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那么黑陶就是通过人为和烧成干预形成一种新的色相,是一个人的神迹,也是一种可以被赋予精神和抽象审美的观念器物。所以从舜始,“黑陶从其制作方法到作为汉族先民原始礼仪的载体和艺术品,其特殊的黑色也开始从简单的自然模仿不断地发展变化,最终上升成为具有政教礼制性质的颜色”。

     黑色崇拜组成了中国原始色彩崇拜中的首要内容,不仅是色相,还有色相背后的人文含义,尤其是当黑色关联起中国文化艺术中最重要的水墨画和陶瓷的审美建构时更是如此。黑色成为中国人最早选用的颜色。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正面的人面外廓为圆形,额的左半为染黑,右半为黑色半弧形。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载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定黑色为尊。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黑色的理解显然更具体,也更有建设性。道家尚黑色,认为一切颜色从玄黑中生长出来。老子《道德经》在描述“道”的特征时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即用黑和白这两种最原始的色彩本能,去表现意象色彩的精神境界,也成为之后中国绘画的无上追求。

     原始的汉字“黑”要表达的字面意思:“烟熏之色”,追求烟熏之黑不仅导致陶因吸碳产生黑色表面效果的黑陶,还因为烟熏的碳被收集起来调和成为作为黑色色料的“墨”用来写字画画,“墨”字的“黑上土下”就可以直观地被理解为烧陶的烟熏遗留物。黑色转化出“墨色”,而墨色又被隋唐文人拓展成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以此墨的单色开始成为纯化世界,用墨色代替和象征所有的色彩,而用“五”的中庸之数来涵盖世界的丰富程度。

        黑陶早在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中就得以创造出来,在创造这种陶瓷审美的同时,黑色同时也被作为一种五行和阴阳之色成为商周之前持续近千年的主要礼制和审美色彩。伴随着礼制和文明,黑色文字和书写文字的“墨”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西方正装西装也是采用黑色,可以说东夷黑陶影响了整个世界崇尚黑色。

        中国素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中国有“四大名陶”即:宜兴紫砂陶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当中,形成了各自稳定的特点。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至今已经拥有5K多年的历史, 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之类,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庆荣昌陶为当地特产之一, 采用的陶土细腻致密,可塑性强,烧结性能好。制成的工艺陶产品叩之发声清脆悦耳,体形秀丽精巧,釉质光润,装饰朴素大方,既实用,又美观。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猪。800年的生产历史,赋予荣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蕴。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

      云南建水陶瓷源远流长,主要作品为:青花瓷盘,青花瓷碗,青花玉壶春瓶,其主要的特点有:造型,手法,装饰,色彩显文章。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 [1]  云南省建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钦州坭兴陶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史志记载:我钦陶器,谅发明于唐以前,至唐而益精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大冢。内藏陶壶一只及高四尺余陶碑一方。镌字千六百余言,经考证,始知乃唐开元年宁越郡(即现钦州市)第五世刺史宁道务墓志,可见钦州制陶历史之久远。传至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现今香港、澳门上海等地的“钦州街”皆因坭兴陶的流传而有此命名,钦州坭兴陶一时威名远播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钦州坭兴陶,简称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 [1] 

      据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考证。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

    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侧栏导航
    使用手机扫一扫直接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