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从跨学科学习到跨学科空间设计

Trend 趋势文化设计
2022年05月30日 11:00
图片

近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了要提倡各学科融合,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图片


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顾名思义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跨学科学习更容易促进对孩子思考表达、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图片


新课标所提出的跨学科学习这一要求无疑会对学校的空间设计产生一定影响。


那么要如何设计跨学科空间呢?



01

适应变化的未来:布局灵活,功能多元


一提到跨学科学习,大家往往就会联想到社会生活及科学研究,因为这三者之间是有很多的相似点,那就是它们过程和结果都是充满不确定性。既然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那么跨学科空间的设计就需要通过灵活布局及功能复合来适应各种未知的变化,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学习场景”的需求

图片


在整个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从大量信息的收集、研究分析到小组合作讨论,再到最终的展示汇报等等,都有赖于场地的灵活性、多元性和辅助工具的加持

图片

满足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一体化空间设计

图片

可随意书写的展板成为个人记录或者小组头脑风暴的辅助工具


利用可随意组合的桌椅、便于移动的设备等,满足学生独立、小组或者大组等不同学习方式,让他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思考,并能分组进行合作

图片

连带写字板的椅子通过灵活移动可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

图片
图片

灵活拼接的桌子满足小组、大组活动的研讨等


强调空间功能的多元性,支撑学生在此阅读、展示、分享、探究等多种活动需求,整个设计不应只考虑一种学科的属性,也应更多地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工具

图片

功能复合的开放式跨学科空间,满足多种活动需求



02

突破空间的边界:文化浸润,智慧衔接


教育致力于打破学科的边界,使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同样地,跨学科空间设计也应当突破空间的边界,营造一处有文化浸润的智慧场所,为学生带来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获取无限的资源和信息。

图片


营造不同的情境氛围,将教学与真实生活相连接,以场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性,并引导学习行为。

图片

兼具新闻发布会的小舞台

图片

营造植物系空间氛围,可开展植物主题相关跨学科研究

图片

融入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庭院


打破教室的边界,使室内与室外、课上与课下实现学习的无缝连接,更便捷更时效地帮助孩子随时随地地思考学习,让学习本身突破空间的限制

图片

设置可移动的折叠门,打破教室格局,实现课上与课下的衔接

图片

利用走廊等区块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实现资源在校内的流动


通过不同媒介、资源的互通共连,提高孩子的视野,拓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为打破学科边界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其可持续的发展学习创造条件

图片

计算机辅助查阅及3D打印区,拓宽学习视野

图片

采用智能设备,让学生体验未来智能带来的直观感受。

图片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区



03

提供创造的机会:协同合作,创新实践


 跨学科学习还有一个有意义的目的,那就是把创新实践提到了学生的学习阶段。跨学科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还可以在学科的整合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跨学科空间设计应当提供给孩子更多合作、体验和创造的机会,帮助他们将想法变成现实

图片


利用升降摇臂将传统的光、电、排水等系统设施从地面转移到上空,让原本单一的空间实现实验的操作可能。不仅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的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片
图片


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科学、人文、艺术等混合学科学习,空间可设置大面积的作业区、展示区及预备储存室,便于随时将其从科学实验室变成艺术工作室,从手作工坊变成展览馆。

图片

宽敞开阔的无人机实践区

图片
图片

设置大面积的储藏柜,便于不同学科藏书及作品摆放

图片

利用墙面设置工具区,满足不同学科的手工制作需求

图片

兼具艺术、手工创作的多功能跨学科实践区



教育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只是的建筑设计问题,而是一个融合教育学、行为心理学、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问题。

作为空间设计师的我们,同样需要建立跨学科学习的思维,实现从跨学科学习到更多教育空间的设计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趋势文化设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